那些所謂的「AI藝術家」們

Hao Tseng
11 min readApr 22, 2019

--

前言

承接前篇「機器學習」如何幫助人類的創意/設計工作,這次想分享的是「AI藝術家」。到底什麼是 AI 藝術家?如果你有看過 Netflix 動畫影集 Love, Death, Robot 中的「Zima Blue」,那或許你會對 AI 藝術家有些想像…

(有雷慎入)

Zima Blue 故事情節:在未來世界裡一位偉大的藝術家 Zima Blue,在作品中總是放了突兀的藍色色塊,而在最後 Zima 向世人揭露它其實原本只是一台刷洗游泳池磁磚的機器,經過不斷改良進化才變成了今天的他,而所有作品中出現的藍色就是游泳池磁磚的那個藍色 — 「Zima Blue」。

不管你有沒有看過 Zima Blue,AI 藝術已經正在真實世界發生中。這次我即將分享目前 AI 藝術(家)所呈現的幾種樣貌,以及邀請你一起思考:究竟「AI 藝術」,是不是藝術?

認同 AI 人工智慧能成為藝術家?

首先我想問的是:你認同 AI 能夠成為藝術家嗎?由 AI 做出來的能算是藝術嗎?假設今天所謂的 AI 藝術家跟 Google 的 Alpha GO 一樣,是一台可以根據分析巨量資料而「製造」出某種藝術形式內容的機器,我無法認同 AI 藝術家能被稱作藝術家的理由,有下列幾點:

  1. 藝術創作靈感來自生活, AI 來自資料(若 AI 發展到跟人類一樣就可能)
  2. 藝術家都有擅長的風格,AI 藝術的風格千變萬化由資料而定(不真實)
  3. 如何創新?AI 如何打破由資料組成的現有框架(並說服世人且受喜愛)
  4. 偉大的作品時常來自「意外」,AI 在技法上的容錯率為 0 (就算刻意複製失誤,那還能算是「意外」嗎)
  5. AI 藝術使用的創作媒材幾乎是數位或數位印刷(但現在也有會雕刻的機器手臂,使用媒材有限制,不過這好像是比較薄弱的理由)

在藝術圈和科技圈都有許多人不斷辯論,AI 做出來的東西能否算是「藝術」,還有到底什麼是 AI藝術家?而目前都沒有結論。所以這次我們將範圍擴大到「AI 藝術」來討論(別太嚴格),與你分享一些相關案例。

「AI 藝術」案例

1. 模仿藝術家風格的 AI 工具

截圖來自 DeepArt.io 網站

在谷歌大神搜尋 AI Artist,大概會出現很多跟 DeepArt.io 一樣的網站。這類網站讓使用者選擇喜歡畫家的風格,將自己上傳的照片用同樣的風格表現出來。運用 AI 的技術來讓每個人都成為藝術家,是他們的宗旨,然而這樣子產出的圖片能否算是藝術…你我心中都有答案了。

比較有趣的是,很少有人討論偉大藝術家畫作風格互換的這個手法,例如莫內的印象派畫作由某個時期的畢卡索來畫會是怎樣…或是如果今天畢卡索還在世,作品會是什麼模樣,但相信已經有團隊正在往此方向研究,就看什麼時候(成果足以讓人信服的)公開了。

2. AI 藝術團隊

Netflix 影集 「Love, Death, Robots」中「Zima Blue」的「那個(Zima)藍色」

這可以說是跟「Zima Blue」性質最為相近的一種型態。當今很有名的 AI 藝術團隊,一個是去年年底在佳士得售出世界第一幅 AI 藝術作品Obvious,另一個則是今年二月登上紐約 SOHO 區畫廊展出作品的 AICAN

兩者都是使用現在很流行的 GAN (對抗生成網路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機器學習方法來產出作品。 GAN 方法的概念是讓兩個神經網路互相比較的方式,反覆去驗證、打破驗證,最終產生最接近目標且合理的結果。舉例來說今天我們的目標是做出一張夏于喬的照片,A 神經網路不依賴人類任何明確指令來消化原始數據並做了一張照片,產出第一個結果,B 神經網路將第一個結果跟很多張夏于喬的照片反覆對照,發現第一個結果根本不像人類,於是 A 再去修正產生下個結果,來回數次後,結果越來越接近,最後產出了一張宋芸樺的照片,於是 B 就讓這個結果過關了。(編按:夏于喬跟宋芸樺兩人長非常像,比屈中恆跟鈕承澤相似度還要高)

OBVIOUS

首先介紹 Obvious 這個在去年聲名大噪的團體,由三位法國學生的「玩笑話」而誕生了。某一天 Hugo Caselles-Dupré 和他的朋友們突發奇想要製作由 AI 創作出的藝術作品,而他們上網爬了幾行「別人」寫好的 Code(也就是GAN),和參考了 Robbie Barret 的手法,創作出他們的作品「Belamy系列」,Belamy系列是一個由11個家族成員畫像所組成的作品,藉由餵資料給神經網路所產生的「無性生殖」家族。

Belamy無性生殖照片

Obvious 已經在多次受訪中提到,他們原本沒有想到這個「AI 藝術」能引起軒然大波,但隨著一間間的媒體報導,這個點子很快就在平時對 AI 不了解的大眾間爆發了,而他們胃口也越來越大,最後登上了佳士得的拍賣會。三位根本沒有任何關於 AI 的程式背景,憑藉著社群操作和行銷引爆話題,在 AI 圈以外的地方搶先定義了何謂「 AI 藝術」,當然引起了 AI 討論社群的撻伐,宣稱 Obvious 根本在沒有任何學理基礎討論上就向世界宣佈 AI 藝術作品的樣貌,不但侮辱了 AI,更也創造出某種不必要存在的框架,限制了 AI 藝術往後的發展。

以高價40萬美金賣出的畫作 Edmond de Belamy
Obvious 作品下都會有的「演算法簽名」

我也十分厭惡 Obvious 這樣譁眾取寵且扼殺人們對於 AI 藝術想像的作法,尤其是面對質疑時,他們還用各種造拗手段來和世界爭論「藝術」的定義來去證明他們的作品就是藝術無誤。甚至當有人說網路上早就有很多模型演算法早就在產生種「AI」藝術,Obvious 居然回答:「喔。可是他們都沒有把畫作印出來,你看我們還有將演算法當作「藝術家簽名」這點很創新呢!」,我的白眼已經翻到後腦勺了。唯一令人感到欣慰的大概是他們只以藝術團體自居,而並沒有自大無知到打著「人類史上第一個 AI 藝術家」名號到處招搖撞騙。儘管聲名狼藉,Obvious 還是成功的開啟了人類對於 AI 藝術家的想像大門。

AICAN

AICAN的網頁版「虛擬畫廊」

AICAN 是現在我觀察到,少數由背後團隊稱是真正「AI 藝術家」的 … AI?相對於 Obvious 將演算法應用在製造出「接近人類創作」的目標上,AICAN使用資料的方式完全是反其道而行,是「知其限制而打破限制」。AICAN的目標是,訓練 AI 並讓它創造出完全不符合現有藝術品規則的作品。同樣是使用 GAN ,但 AICAN 的神經網路卻是致力於打破人類所創造出來的藝術框架,而去創作新的東西。

AICAN 在概念上確實實現了作品「原創性」這一點,但其作品的價值是很難被定義的。在我看來,突破創作框架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只是毫無章法的胡亂嘗試,似乎沒什麼意義。目前 AICAN 團隊沒有公佈創作背後的邏輯和演算法,所以無從判定其創作方式是不是能說服人們這些是有價值的藝術作品。不過若他們能先以數據推算出未來幾年藝術圈的趨勢,並生成規則讓 AI 去創作,或許在「AI 藝術家」的這個概念上,能夠更有說服力。

3. 使用 AI 來創作的藝術家 Robbie Barrat

他本人

以 AI 或是機器學習技術來輔助創作的藝術家越來越多,名氣最大的就是今年才19歲的Robbie Barrat。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被 Obvious 團隊抄襲概念的 Neural Network Balenciaga 神經元網路巴黎世家,該系列以巴黎世家的走秀圖片為資料來源,在原有服裝設計師的設計邏輯下創造出新奇的服裝搭配風格。Robbie 當然也解釋了這系列作品的創作理念:「機器只會以這個畫面好不好看,符不符合資料運算的結果,可是他們並不懂人類服裝種類的功能。舉例來說:他們不理解人類手上為什麼一定要拿的是皮包(或許可以是鞋子),而皮包為何不能跟褲子結合在一起就好了?(因為這樣比較好看)」

Neural Network Balenciaga

以目前 AI 的技術發展未成熟且尚未定義「純粹由 AI 製作的作品該被稱作什麼」之前,由「人類 feat. AI」創造出的 AI 似乎是再合理也不過的存在。同時 「人類 feat. AI feat. 人類」這樣子的組合也令人感到玩味,Robbie Barrot今年在 L’Avant Galerie Vossen 的邀請下,和法國藝術家 Ronan Barrot (兩人沒有血緣或婚姻關係)共同創作「頭顱 Skulls」系列。

左邊是Ronan右邊是Robbie (截圖自訪談影片

Ronan是一位以油畫為主且風格鮮明的當代藝術家,而頭顱系列之所以會誕生,來自他的一個小習慣:「在創作作品空檔,卡住或是想放空的時候,我都會畫骷髏頭」,就這樣他累積了上千幅骷髏頭。這些骷髏頭對 Ronan 本人來說不算是作品,而是其他「真正的作品創作過程」的一部分。

左為原本的Skull,右為 AI 的創作結果

就這樣 Robbie 首先將這些頭顱擺在同個角度、同樣大小去訓練 AI 。「結果產出的東西跟原本的頭顱長的差不多」,顯然 Robbie 對這組產出的結果不滿意,於是他開始了第二次的嘗試。「在訓練 AI 時,我們等於是在告訴它要怎麼觀看欣賞這些作品(資料),這次我想讓他們自己判斷怎麼去觀看這些頭顱」,第二次嘗試的結果讓 Robbie 滿意,而 Ronan 也加入了討論,開始挑選他喜歡哪個第二次嘗試中產生的哪些結果,而不喜歡哪些。在人類與 AI 之間來來回回創作,是這系列作品最有趣的地方。

兩人來來回回碰撞出的成品

我真的非常喜歡這系列作品的創作流程,在兩種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藝術家合作當中,激盪出非常漂亮且激勵人心的火花。Ronan 在最開始不太想跟 Robbie 合作,「像素是很悲傷的,在 AI 藝術裡,看不到人類的決策和創意展現。Robbie 產出的東西不是繪畫,他們只是看起來像繪畫的圖片。」,但在和 Robbie 緊密工作後,他發現 Robbie 所以做的並不只是寫程式讓 AI 自己去執行,當中如何去訓練、如何產出結果,Robbie 也有自己的理念。「或許產生出來的結果只是繪畫的圖片沒錯,但對我來說,我訓練的這個 AI ,才是AI 藝術本身。」從兩人一開始的矛盾,到後來互相理解的共同創作,這樣的創作過程真的是令人羨慕、興奮(好想要做出這樣的作品啊)!

結語

看了這麼多「AI 藝術與 AI 藝術家」的案例,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感到興奮,在科技及新媒體的進步下,創作的方式又有了新的可能,且最迷人的往往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創作的理念還有使用技術本身的「人」。不管是譁眾取寵或是認真思考 AI 與人類共同創作間的平衡,我非常感謝這些團隊和藝術家,能夠和世界分享他們的實驗及成果,為 AI 藝術探索許多不同方向(揭開戰爭迷霧)。也希望自己未來也能做些與 AI 有關的作品,也期待「Zima Blue」成真那天的到來!如果有任何讀者有相關作品或是案例可分享,也別吝嗇在下面留言哦。

👏 拍手1-5個讓我知道你覺得不錯
👏👏 拍手5個以上讓我知道你覺得很讚讚
👏👏👏 拍手10個以上讓我知道你是我好朋友
歡迎署名轉載分享,如果有相關作品或是案例可分享,也別吝嗇在下面留言哦。

--

--

Hao Tseng
Hao Tseng

Written by Hao Tseng

畢業於紐約大學 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現任李奧貝納 - 數位創意指導。喜歡想創意也喜歡動手做,作品看這:https://www.behance.net/haotseng/